郑律成合唱作品的艺术成就
严良堃
(中国合唱协会创始人)
我初次与郑律成同志合作,是在1952年。为准备去布加勒斯特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,我们的曲目中有一首《江上的歌声》。这是郑律成同诗人放平一起到四川体验生活半年后创作的大合唱。当时,新中国的合唱事业才刚刚开始,作品是齐唱多,合唱少。描写劳动人民的作品多数还比较浅显、表面。许多作者都以为,劳动者一定是高大的、有力量的、一步一个脚印的。因此,在音乐上,也必定应该是一重一轻,一、二,一、二的行进节奏的反复。而郑律成谱写的这首歌的旋律却是舒展的、流畅的,很悠扬。他采用领唱与合唱交织的手法写成,和声是古典的,平稳而且干净。作品看上去简单、平凡,但有意境,很纯真。排练时,我作了些处理,并对郑律成说:“你是不是在着力描写人的内心,而不是人的外形?”他高兴地说:“对!就是这个意思。”他是用音乐在描写前进中的人们的思想感情,写解放后船工的开阔心胸。这种运用合唱的形式、写意的方法,描述新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音乐作品,在当时是少有的,非常大胆的创新。可惜,由于领唱的演员是专程从四川请来的船工,他在船上唱很自由,但与合唱队却怎么也合不上,作品最终没能演出。
《江上的歌声》曲谱
但我和郑律成同志却因此而成了知音。以后,他的几部大型合唱作品,都是由我来处理、指挥的。也许是因为性格和艺术爱好比较相投,我们合作得很愉快。我认为,作曲家的作品就应该有刚、有柔、有内、有外,给表演者以充分的发挥余地。有的作品个性太强,甚至到了怪癖的程度,完全是技巧的堆砌,表演者就无法施展;也有的音乐过于空洞,那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可处理的了。郑律成的作品,初看似乎都很平凡。有位同志不理解,曾当面说他:“你的东西怎么没有味儿?”郑律成听了并没马上回答,他转身跑到隔壁茶叶铺,买了半两茶叶,放在那位同志的面前,说:“给你喝吧,茶叶泡一会儿,味就出来了!”确实,他的音乐就像茶叶,经得起品味,琢磨,有很强的可塑性。乐谱能记录音高、节奏,但不能记录作者全部的思想、感情。郑律成的创作常常是开头有一个情绪的提示,通篇都不再标出表情记号,使表演者可以充分地想象。他的旋律通俗、淳朴,没有装腔作势的东西,易于上口,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众歌曲。他是在通俗和平凡中显示了自己的个性。《幸福的农庄》这部大合唱,是郑律成到东北农村体验生活后创作的。起初,有的人看了觉得抓不住形象,险些把它否定了。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时,我们把它拿出来一演唱,大家都认为很好听。当时,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抱住我,高兴地说:“严良堃,你真可爱!”他以为是我把这部作品救活了。其实,是郑律成的创作本身提供了这个成功的基础。只要我们仔细去琢磨,抓住它的内涵,就会感到很有东西可以发挥了。
《幸福的农庄》曲谱
郑律成同志的创作态度是很严肃的,他从不去写那种赶浪头的、言不由衷的东西,更没有写过“你在我心上,我在你肝上”那种庸俗、轻浮的货色。他的作品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,总要经过长期深入生活,有了实际体验,又经深思熟虑之后,真心实意地进行创作,而且,往往要经过反复地酝酿、修改,直到自己满意了,再拿出来。他为毛泽东同志的诗词所谱写的30多首作品,是从1958 年开始动手的,但直到1971年才把它们拿出来。当时,他慎重地选择了其中的20首曲子,亲手工工整整誊写清楚,特制了一个烫金的皮套。
郑律成的这些诗词歌曲有的是写了多少年,写了许多稿,做了许多试验才拿出来的。他这个时期的作品,是他的合唱艺术,也可以说是他整个创作中最成熟的部分。较之以往,作品的形象更准确、更丰富,结构更严谨,技巧也更成熟了。但同时仍旧保留了他自己的特点:朴实,平凡,个性鲜明,包含深刻的内涵。像合唱《七律·长征》,旋律那么朴素、凝练,绝无与任何人的创作雷同,倒是很有学堂乐歌中的军歌和早期的红军歌曲的气质,富于时代感。手法上仅只是领唱与合唱的交替,单纯、明了,易为群众接受,给人很深的印象。合唱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发挥了他过去创作中那种写意的特点,曲调抒情,优美,却不花哨,表现了红军在艰苦的行军路上,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。
《七律·长征》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曲谱
那些年创作中有许多套子,一写到陕北,就来一段“信天游”。而他的曲调不入套子,完全是他自己的东西,即使是选择特定地方风格的音调,也绝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品。他的旋律融会了他自己的性格,以及他的理解和创作。我很喜欢他这个特点。合唱《十六字令三首》的手法完全出人意料之外。别人是不敢这么用的。一部合唱,把3首16字令作了三次陈述,旋律不变。第一次是男高音独唱和男声合唱交替;第二次是男声与女声四部合唱交替;第三次是男女声四部合唱,用的是最简单的卡农(即轮唱)的办法,这可以说是群众最熟悉,也是最单纯、最基本的手法了。但他充分发挥了合唱艺术中各声部的特色和功能,造成一种群山错落、倒海翻江、万马奔腾的气势。这是诗词合唱曲中少有的杰作。合唱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,艺术上达到了更高的境界。色彩绚丽,富于理想,很有气魄。它不是图解式地肤浅地解释诗词,也不是简单地为诗词套上一个顺口溜式的好听的曲调。他的旋律的构思,音乐的布局,乐句的处理,一点一滴都蕴藏着深刻的思想,壮烈的感情。它唤起表演者充分的想象,强弱、疏密、刚柔、浓淡,我们可以尽情地发挥,大有用武之地。通过音调的大幅度上升、下降,谐和和弦与变和弦的对比,人们可以听到形势的急迫,环境的险恶,使人感受到情绪的急剧起伏,悔恨、沉痛,却又不失勇气。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音调变得明朗、坚定,尾声的处理,意境深邃,色调温暖、明丽,给人以信心和希望。它是心灵的歌、眼底的画是历史的总结,也是革命者灵魂的写照,代表着郑律成音乐创作的新的高度。
《十六字令三首》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曲谱
我们是 1975 年正式排练这组诗词合唱的。大家唱着,都很受感动。但特别遗憾的是,在他生前,始终没有听到自己这一批精心之作的正式演唱。
郑律成同志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作曲家。他靠自己的自学、奋斗学得了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法,又把它紧紧地与中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爱好结合在一起,来进行创造。他不照抄,也不保守。技术上不断提高,日臻成熟。他的精神,他的人格是高贵的,他的艺术也是高贵的。那种阿谀奉承的、或者跳舞厅里的东西他从来不写。他62岁,正是可以大有所作为的时刻,但却不幸过早地和我们永别了。他逝世以后,我们到处演出他的合唱作品,深受群众的欢迎。一些地方音乐团体、院校,甚至外国的音乐团体,也把他的这些作品拿去演唱,这说明人民是爱戴他的。我们还为他的一些作品灌了唱片,希望年轻的作者们,能够从郑律成的作品中吸取有益的启示,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。
1982年3月
严良堃(1923年-2017年),湖北武昌人,著名指挥家,中国合唱协会创始人,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。